中國特色社會主義(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對現階段綱領的概括。其科學涵義是要求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適合中國特點的道路,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四個現代化,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即一方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走社會主義道路;另一方面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不照抄、照搬別國經驗、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路。

中國共產黨依據毛澤東倡導的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總結長期探索所積累的經驗,特別是十一屆以來的實踐,深刻地認識到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的規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科學論斷。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對這一論斷形成了一系列科學觀點,制定了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主要內容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必需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軌道上來;建設社會主義有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集中力量實現現代化;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國,改革和完善國家的政治體制和領導體制;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與堅持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要互相結合,缺一不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改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加強民族團結:用“一國兩制”來解決國家統一問題;執政黨的黨風問題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
根據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內涵的詮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道路”、“理論”、“制度”三個方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構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它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思想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豐富的,其主要內涵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主義經濟本質的理論

開放以來,我們黨從實際出發,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經濟本質的認識,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從目的角度深化了認識。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二是從制度的角度深化了認識,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完整體系,包括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等。三是從屬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認識,提出了“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以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統籌兼顧”等重要論斷。

第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

黨的十五大報告正式明確:“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同時提出,“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兩個基本原則,即“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和“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指明瞭現階段中國經濟制度的根本性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可靠的經濟基礎。

第三、社會主義分配理論

主要包括:一是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二是堅持效率與公平的統一,既反對平均主義,又防止收入差距過大,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全社會的共同富裕;三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關註社會公平,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使全體人民共用發展的成果。

第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

堅持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兼顧效率與公平的收入分配製度,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政府的巨集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農村雙層經營機制等。

第五、關於發展的論斷

發展是當代中國的主題,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關於發展的思想和理論非常豐富。長期以來,以毛澤東同志、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我們黨不斷探索和研究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重大問題,取得了重要成果。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發展、為什麼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

第六、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的理論

實行對外開放和積极參与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包括以下原則:一是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二是強調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客觀進程,具有二重性;三是要正確處理對外開放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關係,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在三者的相互關係中,黨的領導是根本,人民當家作主是政治基礎,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任務。

第一、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

社會主義民主是扎根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新型民主,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廣大人民政治要求的根本特征。經走過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三代領導集體的艱苦探索。從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建設的長期實踐來看,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主要的方面包括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黨的任務政策,民主制度,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成的民主管理制度。社會主義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不斷健全和完善。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人民群眾特別是某些利益群體的政治需求越來越突出,這就要不斷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

第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客觀要求,是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根本保證,是推進社會主義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內在要求,也是國家保持穩定,長治久安的關鍵。因此,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的必要條件。正是基於這種考慮,十六大報告重申“有法可依,有發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註意法制原則,強調“適應形勢,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號召我們扎實工作,“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並提出“依法行政,維護司法公證,提高執法水平,確保法律嚴格實施”的具體要求。然而,我們也不許清醒的看到,依法制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我們仍然面臨著司法腐敗,犯罪猖獗等嚴重問題,我們離真正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還有相當的距離。我們要在增強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加強社會主義司法民主建設,推進依法行政,加強權力監督等方面扎實工作,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進程,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民主政治建設和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制保證。

第三、深化各項政治體制改革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攻堅階段,相對於經濟體制改革方面的巨大進展而言,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還需要在多個方面向深度推進。首先要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只有理順了黨的領導方式,才能使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高度而有效,才能規範黨的作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的關係,才能使黨更好地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不斷增強執政的基礎。其次要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只有科學的決策才能做到深入瞭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再次,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幹部制度改革,以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法高效為基本目標,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以推行電子政務為現代化手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

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必須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

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社會有機統一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社會不但要有高度發達的民主政治和物質文明,而且必須要有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高度的發展,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區別於其他社會的重要標誌,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一方面社會主義社會同其他社會的區別,不僅表現在經濟和政治方面,而且表現在思想文化方面、精神文明方面。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互為條件,互相促進,有機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

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使中國現代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的保證。我們所進行的現代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而不能偏離這個方向,這就需要建設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加以保證。

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持、智力支持。首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是億萬人民群眾共同的事業,必須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最重要的是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了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才能使全國人民同心同德,最終實現現代化的巨集偉藍圖。其次,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不單看軍事和經濟實力,而且看包括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力量在內的綜合國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可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可以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

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穩定的社會環境提供保證。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現代化建設就無法進行。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抓好法制教育,普及科學知識,為鞏固和發展現代化建設所必需的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指導方針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上所作的報告,明確地提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標、方針和政策,並將此列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的有機組成部分。報告系統闡述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問題,這是我們進行文化建設的指導方針。

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面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和綜合國力劇烈競爭,面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面對小康社會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全黨必須從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和民族振興的高度,充分認識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與功能
“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領導人民在長期艱苦探索中得出的最寶貴經驗的,在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具有突出的價值和功能。

1、從現代化的視角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現代化的模式創新和路徑創新。

從現代化的視角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足於中國國情,體現了中國人民自主探索精神,為中國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堅實的制度保障和正確的路徑選擇,在為中國取得現代化建設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創立了新的模式,豐富了人類現代化的經驗。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艱苦探索得來的最寶貴經驗。鄧小平深刻指出:“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定規劃。”_2J2把握中國國情有兩個基本點:一是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是社會主義國家。二是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發展水平低。正是基於對中國國情的準確把握,鄧小平提出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等重要論斷,並把國家的中心工作轉到經濟建設上來,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因而,可以說中國的國情是“中國道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的根本出發點,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形成的根本前提,是“三個有利於”評價標準的現實依據。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經驗也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足於中國國情,是在人口眾多、底子薄的東方大國里實現現代化的最佳途徑和寶貴經驗。展望未來,中國仍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中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一基本國情就決定了我們仍然需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了一條具有獨特優勢的、沒有遵循西方模式的落後國家成功的現代化之路。鄧小平早就指出:“世界上的問題不可能都用一個模式解決。中國有中國自己的模式,莫三比克也應該有莫三比克自己的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了一條既不同於英國、法國等內源性現代化國家,也不同於美國、德國這些傳導型的現代化國家的發展道路,與日本、南韓、新加坡等“亞洲四小龍”的學習型現代化道路以及拉美國家依附性的現代化道路也有本質的區別。其突出特點和獨特優勢主要有:一是在現代化基礎上選擇社會主義制度作為現代化的制度基礎。二是在現代化的目標中註重社會的發展與人的現代化的結合。三是在現代化的路徑上選擇改革開放作為動力。四是在現代化的環境上註重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合作競爭。五是在現代化的實現方式上註重漸進性的改革。六是在現代化化的保障上註重處理好穩定改革發展三者的關係。

最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立和發展給世界現代化發展模式提供了一份新的經驗。正如俄羅斯國際問題專家亞歷山大·薩利茨基指出的那樣:“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為中國,‘現代化’的概念才在全世界普及開來”。“在短短的時間里,中國讓現代化具有了最全面和最豐富的形式。這不僅贏得發展中國家,而且還贏得發達國家的尊重,就不用說那些用羡慕的眼光看待中國改革經驗的經濟過渡國家了。

2、從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視角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啟了社會主義的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

馬克思恩格斯只是為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提出了基本的價值原則和社會特征,沒有將其界定的科學社會主義原則固定為僵化的教條和單一的模式,而是強調:“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最寶貴經驗,就是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基礎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並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來指導中國的建設與發展。正如十八大報告指出的那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而這種探索,放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導致世界範圍內社會主義處於低潮的歷史境遇中考量,更突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突出價值。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導致之後,西方世界“歷史終結論”的聲音甚囂塵上,預言“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已經破產、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和制度一統天下的思潮紅極一時。正如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極具洞察力地論及的那樣,再也沒有人嚴肅認真地考慮可能用什麼來取代資本主義了,就好像即使在全球性生態災難的境況下,自由資本主義也仍然是一個註定存在下去的“實在”。面對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的時代境遇,鄧小平堅定地說:“中國只要這樣搞下去,旗幟不倒,就會有很大影響”加,“只要中國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堅持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成功地把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嫁接起來,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和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舉世矚目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宣告了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和資本主義制度一統天下預言的破產,也引發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重新思考和自主實踐。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提升和對“中國發展之謎”的深刻揭示,尤其是在金融危機使得美國新自由主義的發展模式,法、德為代表的歐洲社會福利模式受到了普遍質疑的對比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賦予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以新的道路詮釋、制度詮釋和理論詮釋,推動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正如鄧小平深刻指出的那樣: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不但是給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

3、從人類文明的視角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了人類文明的理念創新和實踐創新。

文明是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的物質、精神成果的總和,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狀況的標誌。審視近代以來資本主義文明的發展,資本的擴張性力量把整個世界裹挾進一個“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的全球化時代。以資本邏輯為核心的資本主義文明在為人類社會提供前所未有發展動力、推動生產力爆髮式發展、解除人對人的依附關係的同時,也帶來了對自然的掠奪與控制、人與人之間的剝削和不平等,西方與東方之間的“中心與邊緣”、富裕與貧窮、戰爭與對抗以及“文明的衝突”、“文明的輸出”等突出問題。作為與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共存、共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方面大膽吸收和借鑒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為我所用,另一方面在繼承中國優秀文化、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立足於中國國情的基礎上進行獨立自主的創造,為利用、學習和超越資本主義文明提供了可能,探索出了一條人類文明發展的新路。這種文明新路的嘗試集中表現在“五位一體”的發展佈局、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奮鬥的根本目標以及主張國家與國家之間平等、合作與發展關係的營造三個方面。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註重發展的人本性、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尤其是十八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強調值得關註。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觀念,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敬畏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繼承發揚,也是對“不要過分陶醉於對大自然的勝利”、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等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對待自然基本態度的發揚,更是對資本主義文明“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超越嘗試,提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和睦共處的文明準則,從而為創造文明新路提供了可能。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目標,這是對資本主義文明造成人的異化的一種超越嘗試。人的全面發展狀況是馬克思主義把握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一種主體視角,他提出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將經歷從“對人的依賴”到“對物的依賴”再到“人的全面發展”的三階段說,並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共產主義也即人類文明的理想狀態和價值規約: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指出:“共產主義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中共十八大報告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奮鬥目標之一,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確立了主體維度,並堅持通過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良性互動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就超越資本主義文明見物不見人、造成人的“異化”、導致“商品拜物教”的特征。

最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秉承和而不同的發展理念,主張推動世界各國文明的平等性和多樣性發展,給人們指出了一條擺脫全球資本統治的破壞性進程的出路。與主張同化、一體化、文明輸出、推廣普世價值的西方資本主義文明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張“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為走出文明的衝突、實現人類不同文明的和睦相處探尋了一條新路。對此,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季塔連科評價說:“中國在對待現代文明方面的態度、實施社會政策方面的經驗,客觀上成為‘歷史末日’及‘文明衝突’等自由化思潮的有力替代者,從而推動歷史發展,防止文明之間的衝突,推動其轉向建設性對話,實現全球的共同發展。”
https://wiki.mbalib.com/zh-tw/%E4%B8%AD%E5%9B%BD%E7%89%B9%E8%89%B2%E7%A4%BE%E4%BC%9A%E4%B8%BB%E4%B9%8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